最近黄金价格大起大落,很多人动了想要找个好时机卖掉家里黄金的心思。有些自媒体借着这个热度,“传授”判断黄金纯度的方法,说:“黄金越黄,纯度越高”。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很不严谨。
黄金本身的颜色是深赤黄色,纯度越高,颜色确实越接近这种天然深黄色。但颜色并不是判断黄金纯度的标准,长时间佩戴或存放不当、加工工艺、视觉误差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黄金的颜色。
最近黄金价格大起大落,网友们也纷纷开始翻出家里的黄金,想要找个好时机卖掉。有些网友翻出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买的“老黄金”。甚至还有一些网友,找到了爷爷、奶奶,甚至太爷爷、太奶奶那一辈留下来的黄金制品。
当然也有很多人拦着说别卖,理由是“这些相当有年头的黄金更值钱,因为过去的东西不会掺假,肯定是实打实的黄金”“老黄金颜色更黄,纯度更高”……
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老金真不一定更纯
在说之前需要申明一下,我们要讨论的是真黄金,毕竟过去也是有可能买到假货的。
但即便是真黄金,也并不是越老越值钱,黄金到底值不值钱,关键还是看它的纯度。特别是那些从太爷爷、太奶奶甚至更早之前传下来的老物件,它的纯度受到当时提纯工艺的限制,即便在当时被算作纯金,纯度也达不到现在足金、千足金的纯度级别。
所以,这当然会影响它的收购价了。
另外,如果是老物件做成的首饰,它们可能不是纯金的,而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 14K 金、18K 金,当然也不能按照纯金的价格来看了。
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黄金是老黄金,就认为它一定比现在的黄金要更值钱。
黄金的颜色≠纯度
虽然“黄金”这个名字就让人联想到黄色,纯金(即足金)也确实呈现深黄色,但颜色本身并不能准确反映黄金的纯度。佩戴时间太长,或者没有保存好,足金也是有可能会变色的。
比如金与含汞的化妆品接触,就有可能褪色发白,与硫化物接触可能变黑(因此黄金变色也并不一定是假的)。足金里面含有的少量杂质,在长期佩戴时可能会被汗液里的盐分和酸性物质慢慢腐蚀,令表面失去光泽;若存放在潮湿环境中,同样可能导致表面氧化变暗。
除此之外,工艺处理或者灯光、背景等视觉误差,也会影响我们对黄金颜色的判断。比如抛光、拉丝、电镀等工艺会让黄金看起来更亮或更黄。
对于其他纯度的 K 金,人们还可以“调制”它们的颜色。像平常说的“玫瑰金”,常见的是用金和铜(也可能有少量银)熔合成的合金,“白金”,就是用黄金和钯、镍、银等金属熔合成的合金。
需要提醒的是,颜色是黄色的更加不一定就是足金了,比如古时候就有用黄铜(铜锌合金)或者黄铁矿(又被称作“愚人金”)这些东西来冒充假黄金。
另外,直接用银镀金、铅镀金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假黄金,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区分。有些老黄金,如果不是从正规渠道购买的,也有可能会有掺假的问题。所以无论是买黄金还是卖黄金,一定要去正
关于黄金
你可能还想知道这些
“K 金”“足金”“750”都是啥?
在生活中,在说黄金纯度的时候,会有好多种叫法,什么“千足金”“足金”“18K 金”“750 黄金”,这些不同的叫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些叫法其实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表示体系:“K 金体系”和“纯度千分数体系”。
我们先从“K 金体系”说起。
K 取自英文的“Karat”,是“克拉”的意思。需要说明一下,虽然同被翻译成克拉,但黄金市场里的克拉和钻石里的克拉(Carat)是不一样的。
钻石市场里的克拉是重量单位,1 克拉等于 200 毫克。而黄金市场里,克拉是质量分数的单位,它指的是将金属分成 24 份,纯金占 24 份里的几份,就是几 K。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 18K 金,就是 24 份里有 18 份是纯金,也就是 75%。除了 18K 金,其他常见的还有 9K 金、14K 金、22K 金,它们对应的纯金含量就是 9/24、14/24、22/24。
如果你觉得这样表示比较“别扭”也可以直接把它们换算成纯度的千分数,这也就是“纯度千分数”这套体系了。
但是当纯度到了 99.0% 以上,就会稍微麻烦一些了。
从理论上来说,足金或者 24K 金应该是 100% 的黄金。但就像老话里说的“金无足赤”,我们并不能做出 100% 纯金的金件,只能尽量接近这个数字。
所以,在 GB 11887-2012 里规定的是,金含量在 99.0% 以上的黄金,就可以被称作足金了。
人们习惯上说的“千足金”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