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司机的二十年用车进化史笃定:人+机器>人


我开了20年车,长期开的是丰田卡罗拉、凯美瑞——典型的工薪家庭选择,图的就是可靠性和省油。一年下来,单辆车的油费、保养、保险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差不多得3万块。丰田从没把我撂在路上,这份踏实劲儿,让我一度以为会开到退休。
驾驶这件事,对我来说早就没了新鲜感。每天通勤60公里,距离不长不短,却足够磨掉耐心。头天晚上不敢玩得尽兴,就怕第二天状态不好影响开车;感冒发烧时握着方向盘,心里满是对出事故的恐慌——班不能不上啊,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下班回家更是累得只想瘫着,偶尔靠周董的新歌提提劲,猛踩几脚油门找点儿乐趣,可多数时候,开车就是件必须绷紧神经的麻烦事。
转折点是重庆限号。油车突然成了"受限群体",生活节奏全被打乱,我不得不转向新能源绿牌车。最开始想法很保守:只看带油箱的插混或增程。毕竟开了二十年油车,对油箱有种本能的依赖——有油箱在,就像揣着"万能通行证",跑遍中国都不慌。当时觉得,纯电续航能超60公里就行,每天回家插上电,通勤完全够用。
那段时间研究了不少车:比亚迪单档DM-i、吉利、长城、长安的多档插混,甚至觉得长安UNI-K iDD颜值最高,却打心底瞧不上理想ONE的增程模式——发动机只负责发电,没有多档变速箱,不能直驱,总觉得"发挥不出发动机的高效",是新能源里的"低配版"。没想到几年过去,反倒是单档DM-i和无档增程成了销量王者,只能说当时确实看走了眼。
五年前看车时,比亚迪正火到一车难求,等半年是常态。大家都抢的车,总不会差,就像当年丰田的口碑也是这么攒起来的。我差点就在4S店订了宋PLUS,结果临时接到出差一年的通知——新车放一年准得放坏,只好取消订单。
出差那阵也没闲着,在当地试驾了长城HI4,对新能源车的认知又深了一层。2023年回家,换车计划重新提上日程。这两年新能源车市变化太大:看了岚图FREE、比亚迪护卫舰,都觉得不错,空间够大、设计也顺眼,几乎能满足所有需求。但也正是这两年的耽搁,让我在研究插混/增程时,慢慢接触到了纯电车的信息——后来甚至有机会开了一两百公里蔚来ES6,彻底刷新了认知。ES6的驾驶质感太惊艳了,四驱4秒破百的加速,动力明显过剩,红绿灯起步时试着深踩电门冲了两趟,居然人生首次把自己开晕车了。也就是这次体验,让我心里的天平开始往纯电车倾斜。
为什么最终转向纯电?有几个实实在在的考量:
一是对插混的再思考。长期关注比亚迪DM-i时,看了无数博主的分享,发现买了插混的人几乎都建议"选纯电续航最长的版本"——续航越长,越省钱,也越能避免发动机中途突然启动的突兀轰鸣。我最初觉得60公里纯电够了,可细想:既然每天通勤就60公里,为什么不干脆一步到位选纯电?
二是对电池寿命有了底气。理论上,磷酸铁锂电池能循环2000次,三元锂1000次。就算买辆标称600公里、实际能跑400公里的纯电,2000次循环就是80万公里,1000次也有40万公里。而我的丰田开到20万公里时,已经想着换车了——对多数家庭来说,20-30万公里本就是"性价比临界点",与其拖着两套系统(发动机+电池)折腾,不如纯电来得干脆。
三是对"简化"的追求。最初换新能源是为了规避限号,后来才发现纯电的省钱是真真切切:以前每月油费1000块,现在家里充谷电,一个月电费才150块,十年能省十万。更重要的是,插混/增程得兼顾发动机保养,还得时不时启动发动机"遛一遛"防老化,反倒成了额外负担。既然想省事儿,不如彻底告别油箱。
决心只看纯电后,智能驾驶这个新维度闯入了视野。作为每天通勤近两小时的社畜,如果真能解放双手(哪怕只是部分),简直是"掉进天堂"般的体验!23年选车时,我盯着两个指标:三电技术得先进(全域800V碳化硅、3C快充电池),智能驾驶得实用。特斯拉FSD不错,但要额外花6.4万,且三电不是800V;问界M5有华为智驾,3.2万软件费,三电也差点意思;直到看到小鹏G6——智驾软件含在车价里,800V碳化硅+3C电池,10分钟补能300公里(CLTC标准),妥妥的当时最先进配置。作为讲究性价比的人,这不就是最优解?果断盲订,等了三个月提车,标称580公里续航,至今用着顺手。
开了两年小鹏,最深的感受是:纯电+智能辅助驾驶,真的重塑了开车这件事。
一是费用省得明明白白。月均油费从1000块降到家充谷电150块,一年省一万,十年就是十万块!油费只是基础,保养也简单——没有发动机,不用换机油滤芯,2万公里常规检查就行,每年又能省一两千。
二是革命性体验,通勤彻底变轻松。最新版天玑5.7.5的智能辅助驾驶能帮我分担2/3的精力,不用时刻攥着方向盘、踩着踏板,机器接管了这些繁琐操作,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执行方向盘控制、油门刹车调节、车道保持等基础且高重复性的驾驶操作,而我只需要当个"监工"就行,从时刻紧绷的"操作员"角色中释放出来。累了就慵懒地靠在座椅上,歪着坐也没关系,不用特意调成标准驾驶姿势,疲劳感减了大半。
三是安全感飙升,路怒再见。把主要驾驶权交给AI(小鹏),自己退居"安全员/副驾"角色,视角完全不同。路怒、焦虑大幅减少。以前心情极差时难免有小刮蹭,开小鹏这两年,自己导致的剐蹭彻底清零!
最后我想强调,现阶段的智能辅助驾驶不是无人驾驶,需要人机共驾:系统在常规场景下稳健运行,驾驶员专注监督;一旦遇到挑战性场景或驾驶员主动判断需要介入时,控制权可无缝、即时地切换给人类;待干预完成或场景通过,控制权又优雅交还系统。这种"动态权责切换"机制,确保了机器与人类各自发挥所长——机器擅长稳定执行和持续监控微观操作,人类则拥有无可替代的宏观预判、复杂环境理解和伦理判断能力,最终实现人+机器>人。善用智能辅助驾驶的汽车,安全性一定高于纯人驾驶的汽车。
因为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观察与全局风险监督"这一核心职责上,使得驾驶员一方面更轻松,一方面能更早、更准确地发现潜在危险。同时,减少了因情绪波动(如路怒)或瞬间操作失误(如误踩踏板、转向过度)导致的低级人为错误。人机共驾安全性超过纯人驾驶,这是基于我使用小鹏这两年的经验,如果各位看官有不同看法,以你为准,毕竟你没有长时间使用小鹏智能辅助驾驶的经验。
回头看,从依赖丰田的可靠,到纠结插混/增程的"稳妥",再到笃定纯电+智能辅助驾驶的未来,这不仅是个人选择的转变,更像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进化的缩影——当"省心""省钱""省力"成了多数家庭的核心需求,纯电的高效与智能的便捷,注定会成为主流。当然,北方极寒地区另说——那里的"插混/增程+智能辅助驾驶",本质上是给纯电加了层"地域适配包"。但大方向上,我依然坚持:在无人驾驶之前,一定是纯电+智能驾驶的天下,人+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