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鹏G7 Ultra 500公里用车体验报告


#我的500公里用车报告# 小鹏G7 500公里用车体验报告
经过500公里的日常通勤、城市穿梭及短途高速驾驶,小鹏G7的表现有亮点也有遗憾,整体呈现出“智能优势突出,细节仍需打磨”的特点,以下是具体体验分享:

一、动态表现:底盘与驾控是核心加分项
1. 智能底盘调教惊喜十足
作为驾驶体验的核心,小鹏G7的底盘表现远超预期。无论是过减速带、连续颠簸路面,还是快速过弯时的侧倾控制,底盘都能保持出色的整体性。悬挂滤震细腻且有韧性,既不会因追求舒适而显得“飘忽”,也不会因支撑性过强而牺牲滤震效果,复杂路况下的乘坐舒适性得到了很好保障。
2. 驾控柔和,提速线性易上手
驾驶质感偏向“家用舒适向”,方向盘转向力度轻盈且精准,低速挪车、高速巡航时的手感适配得当,女性驾驶者也能轻松驾驭。电机输出调校十分克制,即便是深踩加速踏板,动力也是线性释放,没有突兀的推背感,日常代步时的平顺性堪称优秀,乘客不会有晕眩感。
二、智能功能:语音助手封神,停车功能待完善
1. 小P语音助手:大模型实力碾压同级
必须重点表扬小P语音助手——唤醒响应速度快,支持连续对话、中途插话,甚至能精准识别不同座位的指令。无论是控制空调、导航、车窗,还是设置行车模式,语音指令的理解准确率几乎100%。复杂场景下的语义理解能力突出,比如“打开主驾窗户留一条缝”“把空调调低两度并打开座椅通风”等模糊指令都能精准执行,真正做到了“能动嘴不动手”,是日常用车中最高频且最实用的功能。
2. Ultra停车功能:期待OTA拯救
相比语音助手的亮眼表现,Ultra自动停车功能显得有些“拉垮”。在标线清晰的标准车位,自动泊车成功率较高,但遇到非标准车位(如压线、斜列车位)、光线较暗的地下车库或旁边有障碍物的场景时,经常出现“识别失败”“中途退出”的情况。部分场景下甚至需要人工接管,目前的实用性远未达到宣传预期,只能期待后续OTA升级优化算法。
三、静态体验:做工与细节暴露短板
1. 内饰做工:软性材料质感不及合资,与小米差距明显
内饰设计风格简约,但用料和做工细节有待提升。中控台、门板等区域的软性材料触感偏硬,缝线工艺不够均匀,部分接缝处有轻微瑕疵。对比同价位的合资品牌(如丰田、本田的新能源车型),在材质细腻度和装配精度上存在差距;若与小米SU7等新势力竞品相比,更是在质感、用料档次上被拉开明显差距,豪华感营造稍显不足。
2. 漆面较软,日常使用需谨慎
车身漆面厚度偏薄,硬度不足。提车仅两周,在未发生剐蹭的情况下,车身侧面已出现细小的太阳纹和石子飞溅留下的小点状划痕。建议提车后及时贴车衣,尤其是经常停在户外或走高速较多的用户,能有效避免漆面损伤。
3. 音响调教拉垮,音效同质化严重
作为主打“智能座舱”的车型,音响表现令人失望。全车扬声器数量不少,但调音风格模糊,高低音层次混乱——低音无力、缺乏下潜,高音刺耳、细节丢失,最明显的问题是“所有歌手听起来都像一个调”,人声与伴奏的分离度差,无论是流行、摇滚还是古典音乐,都难以呈现丰富的音效层次,DSP音效调节功能形同虚设,对音质有要求的用户可能需要后期改装。
四、总结:优势鲜明,短板可优化
500公里体验下来,小鹏G7是一款“优缺点分明”的车型:智能底盘、线性驾控和小P语音助手是绝对核心竞争力,适合注重驾驶舒适性和智能交互的用户;但停车功能不完善、内饰做工一般、漆面较软、音响调教拉垮等问题,也暴露了在品控细节和功能打磨上的不足。
若后续能通过OTA升级优化自动停车功能,同时在做工和音响调教上加以改进,产品力会更均衡。对于意向用户,建议优先考虑其动态驾驶优势和智能语音体验,同时做好后期加装车衣、升级音响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