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9路巴士
05-19 08:03
国内辅助驾驶芯片这两年像开了挂,头部玩家在量产速度和技术参数上都玩出了花,但和英伟达比起来,既有能打的性价比优势,也有亟待补的课。现状是:

量产进度条拉得最猛的是地平线,第三代征程5芯片已经装进理想L9、比亚迪等车,出货量早突破了千万颗。2025年新发布的征程6P算力560TOPS,与英伟达Orin-X相当,功耗还低40%,计划9月在奇瑞星途首发。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1000已经上车40多家车企,旗舰款A2000正在做车规级测试,对标国际顶尖选手。芯擎科技7nm的“星辰一号”3月刚量产,512TOPS算力能支持L2到L4级驾驶,吉利、一汽都在用。车企自研这块,小鹏图灵芯片(700TOPS)和蔚来神玑NX9031(超1000TOPS)都进了量产阶段,理想5nm芯片也完成流片,等着2026年上车。

和英伟达们的对比从几个维度看:

- 算力与架构:英伟达最新的Thor芯片算力干到2000TOPS,靠Blackwell架构和Transformer加速单元,能把智驾、座舱啥的全整合到中央计算里,玩的是“One Brain”概念。国内芯片现在大多在500-700TOPS区间,能撑L2+到L3,但复杂场景处理稍逊。

- 成本与能效:这是国产芯片的杀手锏。地平线征程5成本才1000块左右,Orin-X要3000-4000块,在10-20万车型里国产芯片直接碾压。小鹏图灵芯片功耗比Orin-X低40%,芯驰X10靠高带宽设计把算力利用率提上来,不做无用功。

- 软件生态:英伟达靠CUDA、DriveOS这些工具链,给车企省了30%开发时间,生态成熟度断层领先。国内地平线搞了HSD全栈方案,黑芝麻联合MAXIEYE做算法,但工具链和生态开放度还得加把劲。

- 供应链风险:国内芯片大多还用台积电7nm工艺。EDA工具和IP核也依赖国外厂商,不过有政策——工信部要求2025年汽车芯片国产化率到20%,车企正通过自研和合作降低风险。

总结下来,国内芯片在中低端市场已经站稳脚跟,成本和能效优势明显,但高端市场还得看英伟达。不过Thor的高功耗和供应链风险给了国产替代机会。接下来就看能不能在5nm制程上突破,把大模型适配做好,再把本土供应链打通。随着征程6P等新芯片量产,预计2025年国内高阶智驾芯片市场份额能到30%,以后大概率是“国产为主、进口补充”的局面。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