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的核心价值在于减轻驾驶疲劳,而非替代人类驾驶。根据SAE国际标准,当前主流的L2级技术(如特斯拉Autopilot、小鹏NGP)仅能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横向与纵向控制,驾驶员仍需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例如,近期某品牌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在事故中仅留2秒接管窗口,暴露出L2技术的本质局限——其本质是“增强型巡航控制”,而非真正的自动驾驶。
二、现阶段辅助驾驶安全好用的场景与技术实现
1. 高速公路场景
- 自适应巡航(ACC):通过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实现自动跟车、加减速,缓解长途驾驶疲劳。例如,特斯拉Autopilot基础版的主动巡航控制可在拥堵路段保持安全车距。
- 车道保持(LKA):基于视觉识别车道线,结合方向盘扭矩控制,降低驾驶员对方向的持续干预。华为ADS 2.0通过BEV+Occupancy网络提升车道识别精度。
- 自动变道(ALC):在确认安全后自动完成变道动作,减少频繁操作。蔚来NOP通过高精地图与实时感知融合,实现跨车道导航。
2. 城市道路场景
- 拥堵辅助(TJA):在低速拥堵路段自动跟车、启停,如小鹏XNGP在城市道路的跟车精度可达0.5米。
- 自动泊车(APA):通过超声波雷达与视觉识别,实现垂直/平行车位泊入。特斯拉FSD的高级智能召唤可穿越复杂环境接驾。
3. 特定区域场景
- L4级自动驾驶:在限定区域(如武汉、北京经开区)实现完全无人化运营。百度Apollo ADFM大模型支持复杂路口决策,文远知行无人小巴已在法国商业化运营。
三、宣传激进的成因与风险
1. 市场竞争驱动
- 差异化卖点:车企将智驾功能作为核心竞争力,如“X神眼”、超级智驾,通过“无限接近L3”“高阶智驾”等话术吸引消费者。
- 参数内卷:比拼算力(特斯拉FSD芯片72TOPS)、传感器数量(华为ADS 2.0配置34个传感器),忽视实际场景适配性。
2. 法规滞后与监管空白
- 责任界定模糊:现行法律下,L2级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但车企宣传时淡化这一风险。例如,在发生事故后,售后以“L2级辅助驾驶”免责,与售前“高阶智驾”形成反差。
- 术语滥用:部分车企将L2+包装为“城市NOA”“端到端大模型”,混淆“能用”与“好用”。工信部新规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但执行力度待观察。
3. 消费者认知偏差
- 过度依赖:62%的L2用户误认为可完全脱手驾驶(J.D. Power 2024数据)。抖音视频显示,某些品牌的车主在辅助驾驶状态下睡觉,反映出对系统的盲目信任。
- 教育缺失:车企未充分告知系统边界(如夜间逆光、异形障碍物识别率低),导致用户在极端场景下措手不及。
四、行业反思与改进方向
1. 技术层面
- 冗余设计:引入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提升安全性,如百度第六代L4车型采用换电模式与激光雷达冗余。
- 算法优化:通过大模型(如Apollo ADFM)提升复杂场景决策能力,降低误判风险。
2. 宣传规范
- 术语统一:严格执行工信部要求,明确标注“组合驾驶辅助”,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零接管”等话术。
- 透明沟通:在用户手册、试驾环节强调系统边界,如必须明确“智驾需手扶方向盘”。
3. 监管与标准
- 立法推进:北京、深圳等地立法支持L3级上路,但需明确责任划分。欧盟《自动驾驶法案》要求车企承担系统接管期间的事故责任,可借鉴。
- 数据共享:建立行业事故数据库,通过OTA升级持续优化系统,如特斯拉基于全球车队数据改进Autopilot。
五、结论
现阶段辅助驾驶的本质是辅助工具属性,其价值在于“减轻疲劳”而非“替代人类”。当前宣传激进的根源在于市场竞争与法规滞后的双重挤压,导致技术边界被模糊、用户责任被弱化。未来需通过技术迭代(如L3以上级别落地)、宣传透明化(术语规范)、监管强化(责任立法)三轨并行,才能实现“安全好用”与“商业价值”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