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何小鹏:为了做一个真正的 CEO,我付出了怎样的代价05

何小鹏:管理。可能不是最近一次,但我印象深刻的是管理。我和凤英说一个事,我很婉转地铺垫了 45 分钟,实际上就一句话的事——以后要骂人,能不能骂两分钟就不用骂了,而是教对方怎么解决问题。不要一口气骂个 45 分钟,别人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而且批评人的时候,尽量小范围。
晚点:但这个不是吵架吧。你们是在聊对另外一个人的管理。
何小鹏:是吵架,她不认同。
晚点:说服她了吗?
何小鹏:勉强。
晚点: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她的脾气?
何小鹏:她一来我就知道,她没来也知道,但没想到她这么狠,一上去一桌人,20 个人,骂你一个小时。虽然她已经变化非常多了,以前在长城骂得更厉害。
晚点:你被她骂过最狠的一句话是什么?
何小鹏:她很少骂我,但我核心是觉得要让大家有压力,但不要沮丧。我也经常骂人,骂完后我有时候还会回忆一下,然后再找对方说,这个事情我们一起努力把它干好。
不过,我在想你发出来,她会不会说我?
新的产品观:技术产品转变为用户产品,再叠加客户产品和商业产品
晚点:小鹏以前是没有产品 1 号位的,现在有了吗?
何小鹏:现在产品最上面是凤英,下面是陈永海——矩阵总经理,再下面是各产品平台的产品总监。
晚点:现在谁可以拥有一款车型的决策权?
何小鹏:权力主要在矩阵。
晚点:在小鹏,谁为一个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
何小鹏:应该是全公司所有人都要为之负责,但是矩阵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商业成功负责。
晚点:G9 风波当时暴露出的本质问题是权力结构不清晰,现在的小鹏,权力分配清楚吗?
何小鹏:还不够清楚,但是从混沌向清楚中间。到 2025 年底,我们的组织才能够完成 1.0。记住,还只是 1.0。
晚点:你的员工说,公司过去两年最大的变化之一,是产品从研发主导变成了真正由产品经理主导,是这样吗?
何小鹏:我们以前的产品是以技术为主,2023 年我们改了产品规划、产品定义以及产品横向驱动的能力,你刚讲的是第三个变化。但从技术产品向用户产品转变还不够,2025 年我们要再叠加客户产品、叠加商业产品。
什么是客户导向?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强,而是技术带来了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感知到。自动驾驶很难是一个强力的客户产品,但内空间做得有趣、差异化,这是客户产品。商业产品则是价格有竞争力、企业有利润。
晚点:你是互联网创业出身,为什么直到 2023 年才把小鹏变成一家用户导向的汽车企业?
何小鹏:车越来越是乘法效应,所以应该先补大短板,先做最容易的加分项,大短板比如供应链管理,加分项比如外造型。
晚点:为什么不亲自带产品?
何小鹏:CEO 亲自带产品会有很多问题,汽车公司经常把 CEO 的话当成 “圣旨”,而做好产品需要自我博弈和团队力量,因为链条太长了,一旦你错了,就全错了。
晚点: 那 CEO 应该亲自带研发吗?
何小鹏:看不同公司的情况,因为小鹏去年调整,所有的研发现在都是我带, 10 个研发团队向我汇报。但换个角度,相比很多公司的 CEO,我比较擅长技术。
晚点:你管技术,还管采购和供应链,以及所有的横向流程,是否会因为管太细,导致没有时间思考更长远的事情?
何小鹏:我会不断变化,我管一个部门,最开始颗粒度会很细,期望 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越来越粗。
晚点:你现在管得最细的是?
何小鹏:采购。
晚点:你会给方向吗,还是只给要求?
何小鹏:方向、要求、过程都管。
晚点:小鹏之前有很多引领行业的设计,比如小 P ——最早实现了全语音交互。座舱还能怎么玩,现在还是一个竞争差异点吗?
何小鹏:2025 我们的座舱 AI 会上车,更多不能说。其实大家认为的创新,很多只是科技人士以为的创新,不是用户角度的创新。比如我们对于尾部空间,包括后备厢跟二排联动的空间,做了很大改变,这对用户有价值,但科技人士会觉得这没什么特别。
晚点:你不是科技人士吗?
何小鹏:我曾经是,但现在我要让自己更懂用户和更懂商业。
晚点:以前你看到新的 idea 会兴奋,现在会想一想,用户是不是真的买单?
何小鹏:不能这样说,是有多少用户会为了这个事情愿意花多少钱。
晚点:你的产品经理说,P7+ 定造型,一个是现在的造型,一个是猎装版,第一次群体投票,你选了猎装,最后投票结果也是猎装。产品经理觉得不行,坚持又搞了一次投票,但那次你说,不投票了,以你们的意见为主。为什么?
何小鹏:我认为我不参与投票,不会触及下限。但是我参与下限可能会没有上限。举例,一旦我参与了投票,并且做了决定,最后遇到困难,他会说这个事情是小鹏决策的,他会推卸责任。
晚点:你之前接受采访说,你实在不接受的事情会否决,其他的可以勉强接受。什么事情你最近勉强接受了?
何小鹏:我想不出来。
对智驾的深刻反思:“只能我做判断,我来赌,出错了我来担”
晚点:小鹏是中国最早实现城市 NOA 的车企,那是 2022 年 10 月在广州;2024 年 1 月,你们的开城数量是车企中最多的。但到了下半年,“端到端” 成为赛点,你们的先发优势被追平,当时发生了什么?
何小鹏:我们先是基于高精地图实现了高速 NOA,并且更早转到城市,是第一家完成城市 NOA 落地的车企。到 2023 年一季度末,我就意识到原来基于高精地图和规则做城市 NOA 这条路走不通,觉得应该转。
那时候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 GPT-4 刚刚发布,我们迅速拉了一个小组,准备先把 GPT 的 paper 读完再定方向, paper 就读了两个月,期间团队也在快速做验证。
后来我们知道特斯拉也是 2023 年 2 月才立的项,但我们转得慢,他们很快,而且我们多走了一些路。当时我们做了很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地方,因为 2023 年已经有大量用户在使用智驾。
晚点:2023 年一季度你就意识到要转端到端?这么早吗,特斯拉 2023 年 11 月底才开始推送 FSD V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