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充电焦虑到智驾惊喜,真实记录电车长途体验
---
引言:为何选择G6挑战春运长途?
春节返乡,自驾无疑是避开高铁抢票难的最佳选择。今年,我决定驾驶小鹏G6从武汉出发,一路南下至广州,全程约1000公里。作为一款主打智能与续航的中型SUV,G6是否能在春运高峰中扛住长途考验?这篇评测将从充电、舒适性、智驾、能耗等维度展开,结合真实数据与体验,还原一台电车的长途自驾真相。
---
**路线规划与车辆准备
本次行程沿京港澳高速(G4)转乐广高速(G0423),全程约12小时(含充电与休息)。出发前将电量充至95%,胎压调至标准值2.6Bar,行李以轻便为主。小鹏G6官方标称CLTC续航755km(后驱长续航版),但考虑到冬季雨天、空调负荷及高速电耗,实际续航需打7折左右,因此规划每300公里充电一次,途径咸宁、长沙、郴州等主要服务区。
---
评测点一:充电桩不足,春运高峰的“抢桩大战”
痛点:充电桩数量与效率的双重考验**
春运期间,服务区充电桩的紧张程度远超预期。以武汉至长沙段为例,咸宁服务区仅4个充电桩,排队车辆多达6台,最终耗时1小时完成补能(从20%充至80%)。期间,部分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的情况仍存在,加剧了等待时间。
G6表现:充电速度较快,但依赖规划**
G6的800V高压平台优势明显。在郴州服务区使用小鹏超充桩时,峰值功率达180kW,30分钟内补能300公里。但第三方充电桩(如国家电网)功率普遍在60-90kW,从30%充至80%需40分钟。**结论**:充电速度取决于桩的类型,建议提前通过车机导航规划小鹏自营桩,或避开高峰时段。
---
评测点二:高速隔音待加强,风噪成短板
问题:时速120km/h后风噪明显**
G6采用无框车门设计,虽提升了颜值,但高速风噪抑制不足。尤其在雨天,A柱区域的风噪与胎噪叠加,车内交谈需提高音量。对比同级别Model Y,G6的静谧性稍逊一筹。
改进建议:增加双层夹胶玻璃或优化车身密封条,或许能缓解这一问题。
---
评测点三:座椅偏短,长途舒适性打折扣
体验:腿部支撑不足,腰部易疲劳
G6的座椅填充柔软,但坐垫长度仅48cm(Model Y为50cm),对身高175cm以上的乘客而言,大腿前部缺乏支撑。连续驾驶3小时后,腰部酸痛感明显,需频繁调整坐姿。
解决方案:自备腰靠或利用座椅按摩功能(高配版)缓解疲劳,但硬件设计仍有优化空间。
---
评测点四:智驾优秀,LCC+NGP实现“准零接管”**
亮点:高速NGP近乎“老司机”**
G6的XNGP系统在本次行程中表现惊艳。车道居中稳定,自动变道果断,面对大货车能主动偏移避让。全程95%的路段可开启NGP,仅在进入服务区前需手动接管。夜间大雨时,系统对车道线的识别依然精准,未出现画龙或误判。
**局限性**:施工路段锥桶识别偶有延迟,需驾驶员及时干预。总体而言,智驾大幅降低了长途疲劳感,堪称“高速神器”。
---
评测点五:雨天+空调+高速,电耗直逼20kWh/100km**
**数据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晴天巡航时速110km/h时,表显电耗约16-18kWh/100km;但雨天开启24℃空调、时速120km/h后,电耗飙升至20-22kWh/100km(见附图“平均能耗17.8kWh/100km”,推测为综合路况均值)。
**启示**:冬季长途需预留更多电量冗余,避免因天气突变导致续航缩水。
---
评测点六:车机流畅,语音交互成加分项**
**体验:丝滑操作,可见即可说**
G6搭载骁龙SA8155P芯片,车机响应迅速,导航、音乐多任务切换无卡顿。全场景语音助手支持连续指令,如“打开空调、播放周杰伦、导航到广州”,系统均能秒级执行。即便在信号较弱的山区,离线导航仍可靠。
---
评测点七:充电速度较快,但受限于基础设施**
**实测数据:超充桩效率突出**
在乐广高速清远段的小鹏超充站,SOC从15%充至80%仅需28分钟,充电峰值功率达190kW。第三方桩则因电压限制,平均功率在80kW左右。若能全程使用超充桩,补能效率可媲美燃油车。
---
总结:G6的长途自驾“功过簿”**
**优势**:
1. 智驾系统大幅降低驾驶疲劳,NGP可靠性超出预期;
2. 800V平台充电速度领先同级,超充桩体验尤佳;
3. 车机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