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14.8×11.5×4.5
唐朝时居四大名砚之首,宋末石源枯竭,后虽有产出但数量稀少。
• 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唐宋时名扬砚林,清代成为皇室御用品。
产地分布
• 原材料红丝石主要分布在潍坊青州的黑山,在庙子、河庄、大庄、北峪、没口等地也有发现。
• 潍坊临朐县城冶源街道的西部山区,老崖崮、石湾崖、栗沟、井头村一带也是重要产地。
特点
• 质地优良:质嫩理润,手试如膏,似有游液渗透;细润如玉,温嫩而不滑,扣之有声,聍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笔锋不退。
• 色彩艳丽:以红黄为基调,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如紫红地中灰黄丝纹、黄丝纹、红丝纹等,华丽和谐。
• 纹理丰富:极具变化,文字、动物、山水、人物等图案似与不似之间,如裂而不断的冰痕,或旋转不绝但层次分明的丝纹。
• 形状独特:呈不规则散装矿体分布,一石一式,形状多样。
制作工艺
• 设计:根据纹理、色泽和疏密分布状况,设计适合的制砚图案。
• 裁料:取其意图之需,裁去多余部分,不贪大生赘。
• 雕刻:以线雕和浅浮雕为主,很少使用透雕,以简练刀法体现意境。
• 上蜡出光:经过细磨、冷擦、热擦、吃蜡、抛光等十几天时间和十几道工序,增加亮度,使纹理分明。
价值
• 实用价值:与墨相亲,发墨如发油,墨色相凝如漆,匣藏不干涩,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
• 收藏价值:遗存的唐、明、清历代部分精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随着矿源稀缺,升值空间广阔。
• 艺术价值:制作工艺精湛,雕刻造型、线条、图案精美,将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