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一堂巨细无遗友商可以直接抄作业的能耗管理数学课!

头像vip
Mr圆周率
2024-10-30 12:18 · 认证自媒体创作者

作为自干五和技术爱好者,很开心现场参加小鹏p7+三电技术的分享会,听到顾捷大佬的详细的技术分享,透露了很多的细节。作为一个理工男,实在是太爱这种拿数据说话,掰开了跟你讲的分享会,全程聚精会神的听完。😍😍😍

开门见山

一上来,大佬就开门见山,从4个方面介绍了p7+为什么60度的电池可以做到602km续航。

那这多出来的136km的cltc的续航里程是怎么达成的?(也就是说行业水准60度磷酸铁锂是602-136=466km左右),接下来就是一场能耗的小学数学课😂😂😂

1、“设计和制造”(40.3km)

23.3(低风阻车身)+9(超低滚阻轮胎配方,首次公布!)+8(一体压铸减重30kg,看着我的体重陷入了沉思😭,原来是我拖累了)

2、“三电”(33.6km)

10(AI配电,等于电量管理大脑)+13(92%电驱综合效率,不只是电机效率哦,可以理解为驱动总成效率)+10(99.5%效率的SIC,电动车高压核心,几乎处处都用到)+0.6(电池SOC优化,看来电池作为一个电量仓库可操作的余地不大)

3、“热管理3.0”(45km)

26(热管理系统效率提升,这不是简单的热泵空调,是全车的热管理,用于空调制热、电池保温等)+3.2(可变进气,在高速行驶时通过进风降温,减少降温功耗)+3.1(空调加热时精准控温,避免不必要的消耗)+3.9(低温利用余热保温)+8.8(通过调节空调内外循环减少空调工作)

4、“驾驶控制”(17.6km)

17.6(辅助驾驶的柔和刹车和加速,避免人为驾驶的深一脚浅一脚,这其实是非常耗能的开法)
另外还有两个总体效率提升的,动能损耗降低20%(优化的动能回收,强烈建议大家都适应使用动能回收,省事方便还省电,基本上我自己100度电用下来,动能回收至少能有十几度,多的时候可以超过20度,)+辅助驾驶硬件功耗降低15%(新的纯视觉智驾硬件,不过这部分耗电很少,可忽略不计)

互动问答

能耗技术分享会后还有一个问答互动的环节,设置的非常好,能让大家把一些想法疑惑讲出来,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信息,现场举手发言,我以车主身份也主动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这个磷酸铁锂现在的一个低温状态下表现情况,是不是有新的一些技术突破?
因为我作为老p7车主时就是磷酸铁锂,当时的磷酸铁锂在低温的表现确实不太行。顾捷大佬回答的也非常的详细,一个是能量密度有提升啊,以前可能就是100左右,现在能做到130、140,其实跟三元锂的能量密度差距也不大了;第二就是在热管理的这个水平上面,包括整个电池的这个保温性能上,现在也做的比以前更好啊,包括利用电池本身工作余热和一些电机或者其他系统的热量来实现对电池的一个保温。顾捷用了一个很精准的词,叫恢复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指标。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目前使用高压部件的一个情况。
因为小鹏G9作为首个全域800伏的国产电车,当时也是首发搭载了行业的第一个800伏的空调,比较关心是不是有其他的部件也开始使用高压替代。顾捷大佬也是寻根溯源,从采用高压系统的核心价值点进行了剖析,一个是充电快,一个是效率高(包括传输效率高和损耗小),所以在进行高压部件替换时的考量,也就是从这两个点出发。就是说如果说这个部件它功率比较大/电流大,那它替换为高压部件的收益就比较高啊,像门窗控制、辅助驾驶的硬件、包括音响这些,功率比较小,替换成高压的话,这个成本和收益呢不成正比。顾捷大佬也认为未来随着整个智能电车的发展,一定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部件实现高压化。我觉得可能随着辅助驾驶逐步走向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的硬件可能会有高压化的趋势。


如此详细的分享会也是给其他的友商一个抄作业的好机会,因为小鹏的能耗管理不说是行业第一吧,也一定是可以作为行业标杆水准来参照。其实很少有其他厂家会把关于续航的考虑做得如此具体同时愿意拿出来分享。这就是鹏厂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自信。

最后鹏厂同学还来了个callback,针对网上传的N个发布会的消息(很明显是搞笑的),不会再有其他的发布会了,下一次的发布会就是11月7号的AI科技日。到时就是P7+正式上市和公布售价了,到时候也期待一下。最终能给到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吧。
#小鹏P7+#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