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真智驾全国都好用#
大部分第一次真正使用小鹏智驾(同辅助驾驶)的人,都不会觉得它好在哪里,甚至有的人在用了几次后,觉得还是自己开着放心。
好比对一个复杂操控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的过程,光看使用说明书或者听着别人的赞美(前提这个人对智驾已很熟悉,是真正的赞美而不只是为了营销的需要),并不能让你马上就能领略或者体验到智驾的各种优点,反过来可能都是缺点甚至让人产生畏惧。
小鹏目前这套智驾策略确实还不完善还有很多优化的地方。它偏重于保守和安全性以及严格按照交规标准设计,这无可厚非,智驾过程真出了问题或者事故,并且是因为智驾策略设计不当或违反交规导致的,厂商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的。智驾不是儿戏,无法激进。所以在实际使用智驾时,大部分时候大家会觉得它是一个新手司机并且非常守交规,经常会对它产生"怎么开得这么慢","这都不会超车"等各种嫌弃它的念头。
目前小鹏智驾最好的使用场景是标线清晰、路面无异物以及交通状况良好的道路环境(例如通畅的高速路、城市快速路等),同时周边行驶的也应该是守规矩的车辆。
如果智驾过程路上遇到了很多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例如随意加塞、穿插和龟速等),这时你就会觉得智驾就是一个智障。例如在堵车时使用智驾跟车,车辆会通过车载芯片按照预先设定的算法计算出它认为的足够安全的距离,以控制车辆与前车持续保持着这个距离,但往往这个车距与我们人为判断的距离会有一定的差别,导致不断有车辆加塞(随意加塞行为并不文明,会产生刮蹭或引起路怒)。我们自己驾驶,总会跟紧一点前车以防止加塞,但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在分神的情况下增加追尾的概率。
智驾的反应时间(从通过视频、激光或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识别到具体物体或场景、策略运算、到发送指令进行方向盘转向、控制电门加减速等操作的时间),以毫秒级别计算,而理想状态下一个集中精神驾驶的人类反应时间是以秒级来计算的,所以使用智驾"理论上"比人类驾驶能规避更多的碰撞事故(网上能查到相关资料),但诚然也有不少因为不当使用智驾(智驾过程睡觉、长时间方向盘脱手和不关注路面状况)产生事故的案例,导致很多人现在对智驾还产生质疑和不信任。
同时,智驾意味着一个机器人司机在驾驶,一个永远不知道疲倦的机器人司机,这对于使用过智驾开长途的人都深有体会。在长途驾驶中,哪怕你再精力旺盛,也不可能一直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进行长时间地开车(法规上疲劳驾驶的判定条件是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但智驾可以。在实际中,车辆电池容量限制了智驾可连续工作的最长时间。小鹏部分车型中的高配车辆(如X9 702,G9 702和G6 755)在高速的实际可行驶里程约450-500公里(按100-120公里平均时速,行驶约4小时),最多也是4个小时就要充电了,这个时间是巧合吗?遵守交通法规的各个条款是现有智驾设计里面最基础依据吧。
另外,现在道路上不少交通事故是由司机短时间分心分神(例如和车内其他人员交谈过、操作手机、甚至喝口水等)导致的,智驾在这方面也能较好地帮助司机并保证一定的安全。
诚然车载芯片、电池和车辆电控平台等硬件具备了,但道路千万条,场景亿万计,现有的软件策略限制了小鹏智驾进一步更新迭代优化的效率(大家现在会觉得智驾还存在好多问题,但解决和更新实在太慢了),只能期望后期引入人工智能(小鹏正在推进的灵犀大模型)来加速和实现智驾水平提升的大爆发。
对于初次使用小鹏智驾的,建议一定先在高速,市区快速路和车流少的情况下尝试使用,熟悉并了解智驾的边界后,慢慢建立信心,再摸索和找到一套符合自己驾驶风格习惯的辅助驾驶使用方法,通过人机共驾(人为加减速等)、主动接管等,智驾只会越用越好,越用越多。
上面这个过程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毕竟安全第一,但确实现在用小鹏的辅助驾驶是挺爽的。我至今智驾里程已接近4万公里,算是小鹏智驾的深度体验者,在此过程也没有发生过任何的安全事故(当然有多次紧急接管的案例,大家要谨记这只是辅助驾驶),反而自己开的时候发生了两次刮蹭。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最终用户,至少要自己了解和知道智驾的一点皮毛和知识,不会被网上或者别人轻易忽悠以至被遮盖了真相,影响自己的判断,买了有智驾功能的硬件没用上或不敢用,白白浪费了钱,也没能充分享受到先进科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
诚然小鹏智驾还有很多缺点,但我对它仍然信任和依赖,并相信它会越来越好。

对小鹏智驾的一点感想

9路巴士

2024-02-20 14:36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