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700max+大轮毂+电动尾翼,估计是大韭菜无疑了,到现在车友群里就看到了另一个兄弟是700max。价格上都很明显让大家选择次顶配了,我还是头铁买了顶配哈哈。
提车时间9.18(结结实实地等了12周提车)。提车后到9.26出国旅游,10.10回到国内,所以满打满算用车半个月左右,开了2000km。分享一下用车体会。
之前开过很多比较好的油车,虽然每辆车开出的里程1000km,但开多了发现大差不差,就那样。而且油车怠速空转极速上升的油耗,对我来说就是个极度不能忍的点(见不得一点浪费)。再加上偶尔几次电车的尝试,让我对动力即给即有有了深深的依赖。所以第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买了G6。
选择G6的原因是我认为G6是第二代电车的代表,就像第一代电车的代表是tsl m3。这代表了系统的大升级,整车的平台在未来五年的车市都会被视为方向和标杆(这不没出半年友商就开始猛卷800V、自动驾驶、一体化压铸了)。实际用车体验也是如此,下面分开聊聊。
1. 驾驶体验。作为家用工具取向的G6,在日常驾驶上完全够用。舒适模式下基本和排量2.0的油车驾驶质感接近。我日常使用标准模式,能很好地平衡舒适性和一定的运动性。开弹射模式就有点不够味道,可能为了保证舒适和安全,电门踩死前段的加速没有其他性能车来得猛烈,倒是给人一种没啥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
2. 乘坐体验。座椅只要坐上来的人都夸舒服,空间只要坐上来的人都夸很大,没啥好说的,优秀。空调也很给力,极速降温不管多暴晒的天气,吹五分钟进车里都没有任何热感。当然,有条件的鹏友还是去贴个隔热膜,节能从小事做起。
3. 交互体验。车机体验超英赶美,不愧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造车,体验做得足足的。现在用BBA油车和G6的交互差距,颇有种2010买顶配nokia和苹果的感觉。顶配nokia不是不好,而是和苹果差代了。横向对比,即使所有新势力的车机里,小p也一定是反应最快最灵敏的车机之一。没啥好说的,优秀。
4. 辅助驾驶XNGP。2000km里大概有1300km是车自己开的高速。前300km使用的时候,我大概比它还紧张。但现在,我负责地说,它开得比我稳,也比我节能。高速我已经可以很放心地交给它处理了,完全是一个没有接管意愿的辅助驾驶。希望后续能把城区也做做好,就现在的体验来说,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博弈的时候还是让人心惊胆战。高架上大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
5. 舒适性配置。沙发说过了,不多谈,无线充电也很方便。重点是音响,刚提车的时候真的是怒其不争,辅助驾驶做得这么好,高速上车主释放的注意力却只能听一个破喇叭稀碎的声音。同行的人甚至默默戴起了耳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破音响甚至让我在提车一周后看到新g9上市,有卖了g6再买g9的冲动。好在4.3.2的更新挽救了这个音响,大概是从40分提高到了65分的水平。既然和g9用的是同一套音响硬件,好好调整应该还能提高一些,现在低音和高音的分离和加强还是不够。还有赶紧把下车关电EQ自动恢复默认的bug给修了,实在很影响体验。
6. 电耗和充电。因为我的驾驶模式一直是标准模式加前后50的动力分配,所以电耗一直在15-17之间(wltp)。说实话,已经基本没有太大的续航焦虑了,至少能开500km(包含一大半高速路)的车,应该焦虑吗?充电也基本到80%半小时内结束战斗,家门口开了S4更是美滋滋,凌晨补能6毛7一度电。即使我基本都在小鹏超充桩补能,也没有特定在闲时充电。计算了一下平均每公里的成本也就差不多2毛7,比较一下油耗4L/100km的节能油车大概也要接近4毛每公里。我这动力的驾驶体验对标应该是10L/100km的性能车,一想简直不要钱,应该猛开。
7. 外观。说实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阶段是越看越顺眼了。但可以的话建议还是把前脸改一改,除了前脸我也没啥不满意的。但这个时代,车可以丑,但不能没有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g6也算是成功的设计,起码前脸能让人记住它。
和竞品同框好像也也没差太多分。
综上,越开这车越觉得值得。希望下个假期能带上它一块自驾,开启一些其他的新奇体验。欢迎粤B的鹏友一起玩耍,女鹏友就更好啦。
btw小鹏app的编辑体验真的糟糕,在app端编辑超过两百字居然不能下拉查看200字以后的文字…做前端的同学应该好好看下是否是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