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有采风记俗的悠久传统,这种传统孕育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理想追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自诞生起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和端午节相联的,不仅仅是花草和粽子,它还与一位伟大的诗人密切相关,使这个古老节日具有更深的气蕴,确切地说,应该是诗的韵味。端午节的别名中,有“诗人节”和“屈原日”,或许是这个传统节日真正的意蕴。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抒发情感的丰富表达方式。历代文化名人吟咏端午、逸兴遣怀的诗文不知凡几,而屈原是常见的主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九歌》《离骚》《天问》表现出高尚的人格、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品源自人品,文心辉映诗心。人们想到端午就会想到屈原,想到他充满浪漫主义和爱国情怀的诗魂。唐代诗人文秀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刘禹锡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李白作“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宋代张末有“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这些诗词所抒发的浩然民族正气、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忠贞高洁的道德胸襟、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历经千年沧桑,早已成为国人的文化底色。天中节,是端午节的别称。苏轼的词《六幺令·天中节》,将人生体验、生命思考、事物观察凝聚到诗词之中,以其意象和才思击中人心,精当易晓,韵味悠长: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海钩沉 苏轼的词,犹如一幅笔墨灵动的国画长卷。描绘出端午节的风俗景象,门前挂艾草菖蒲,天上飞纸鹞风筝,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凭吊屈原。诗中的“湘累”,是指屈原。“湘累已逝”,惟使后世无限的哀思和祭奠。此外,苏轼写端午的词还有一首《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