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标准+低回收:最适合后驱P7的选择(主观感受+客观数据)

头像vip
就是那个工
2021-10-07 01:33 · 认证自媒体创作者

提车快一年,里程三万多公里。

🎮P7是个驾驶模式选择很丰富的车,基本上不同驾驶模式下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简直可以说“判若几车”。
一直尝试各种驾驶模式和回收模式,亲身比较后,觉得标准+低回收才是后驱yyds。 #P7智能生活一周年# #能耗报告# #p7使用心得#

💡一、为什么是标准模式?
经济模式过于迟缓,并且关键在于实际并不省电;

运动模式傻快,扭矩释放并不线性,直观的感受是一踩电门,后驱的推动力使得车的重心不在地面上,感觉车是飘的重心是向上的,没有操控信心并且人不舒服;

个人认为好的驾驶模式是能给人驾驶的信心,不仅能感觉到人和车的重心都紧靠地面,并且加速线性可控可预期。标准模式完全具有这些特性;



最明显的感受是在弯道,运动模式车好像要飞出去一样,而标准模式能带来很强的踏实感;

而最关键的是,标准模式的地板电零百加速和运动模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仅保证了线性的质感和稳定的重心,而且给予了足够的加速度性能。


💡二、为什么是低回收?
🏎首先从制动感受来看。
个人认为感受好的制动具备两个要素:
🚦1.制动线性,制动力有规律可循,方便预判制动距离;
🚦2.制动感跟脚,想多就多,想少就少,言出法随,念动即致。
以上两点总而言之两个字:可控,三个字:可预测。


那么P7强回收表现如何呢?我在30000公里中起码25000公里以上都在用强回收。
我的结论是:制动虽然线性,但是不跟脚,导致实际判断很难把握制动距离,缺少制动信心,进而导致加减速控制不流畅耗费精力。

强回收的制动感觉是:松开——先是一段很及时的轻微制动——接着在延迟之后制动突然增加。
总有一种迟滞感!而且难以琢磨!
当然用的多了倒也还能大致把握规律,最多开车累一些。

🍫直到你使用了低回收之后,你就再也难以回到那粗糙的迟滞感中……

低回收的制动感觉是:松开——及时的轻微回收制动,并且这种制动非常线性,及其容易把握。
虽然轻微,幅度不大,但是跟脚,并且有迹可循。
在丝滑的滑动中,你非常容易把握车辆的速度,给你的控制上的信心使你反而敢于加速,而不用担心难以控制匀速,或者过于担心和前车的距离。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轻微的回收力度,岂不是不省电?

🔋接下来结合自己的实测数据,分析下为什么说低回收反而可能更省电?
P7的回收有两种:

松开踏板的滑行回收,和轻踩刹车产生的制动回收。
第一种比较好理解,第二种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P7装有crbs,轻踩下刹车的时候,会首先触发能量回收来制动,而不是摩擦制动。等能量回收减速还不足够的时候,才会进一步用刹车片摩擦制动。
你可以把crbs理解为通过踩刹车来触发的强回收。

🎛这意味着,你在低回收模式下,轻踩刹车,也能触发更强的能量回收。

那么这个能量回收有多强呢?和强能量回收比如何呢?我在昨天的长途中特地留心试了下。

车速100左右高回收放开踏板和低回收轻踩刹车,回收功率都能达到70kw以上甚至更高,两者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低回收模式不代表你就没有更强的回收力度,你在轻踩刹车减速的时候,照样能有媲美强回收的回收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种刹车回收非常跟脚,而且随着深踩刹车回收功率也线性增加。这恰恰是强回收不具备的。

💡跟脚意味着,你更容易恰当地利用刹车触发的强回收,使低回收下滑行的车辆恰好利用回收制动刚好停在需要的距离内。
🔌这是最省电的最有效率的制动方式。

🔌与之相比,强回收有迟滞感,不容易控制车速,很容易你还没到达停车距离,车速就已经提前下去了,这时候你需要再次补电门,造成额外的能量浪费。

💡只要你熟练运用刹车回收,结合低回收更易控制车速的特性,低回收模式下你可能用电效率更高。

以我为例,之前用高回收,30度左右天气高速高架wltp折扣大概在7.7折左右或者折扣更低。
而昨天的长途用低回收,第一段高速顶着限速开的wltp折扣为8折。

第二段堵车和畅通混合路段的wltp折扣来到了8.67折。


💡综上:标准模式+低回收,对我来说兼顾了性能、舒适、稳重、控制、省电,是我主观认为的最适合后驱P7的驾驶模式选择。供鹏友们参考。



PS:该模式下的P7驾驶感觉,一度想起了原来开过的家里的10款老锐志。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