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小鹏P7三年十万公里用车报告--关注电动汽车的耐久性

头像vip
就是那个工
2023-12-01 10:28 · 认证自媒体创作者

前言:#选择P7的十万个理由#

本文写于2023年11月30日,目前我的P7还在店里,由售后人员帮我办理最后的换电机手续。也许很多人觉得电机的寿命很长,但电机耐久性、异响问题并不仅仅是电机决定的。现在车辆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但我也想通过我的用车经验,呼吁厂家关注电车的耐久性问题。也许未来电动车真的会变成快消品,一个车的壳子只给你能跑的基本功能,然后溢价都在智能上,鼓励你2到3年就换车,价格也会压到10万内,车辆的耐久性也不会做太长时间的验证。但我想现在还是不乏很多像我一样的“单纯”车主,想买一辆车陪伴自己八到十年,他们也很想知道自己的车到底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我想用我的三年十万公里的真实体验,告诉大家如果你想买一辆耐久的电动车,你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用车简报,可以搜索原来的帖子。
以下开始本篇正文。
 

车辆基本信息:

车型:小鹏P7 2020款 超长续航智尊版,序列相当于后来的670e版;
续航:官方标称nedc续航670公里;
选配:19寸轮毂,配245/45/19的米其林PS4;
软件:2万元购买了Xpilot3.0,有封闭路段NGP功能;
提车时间:2020年11月20日;
三年里程:104202公里(截至本文撰写之时);
家充桩:无;
充电权益:一年3000度免费额度,在小鹏自建或者部分合作桩可用,目前三年都是用完的,因为没有家充;
车重:整备1.935吨;
电池:宁德时代811(镍钴锰比例)配方定制超薄110mm电池,标称容量80.9kwh;
电机:精进电机,标称峰值功率196kw;
价格:27.69+2=29.69万落地。


能耗与续航: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
决定能耗的因素有很多,长短途、是否高速、气温等等。
三年前刚提车的时候能耗表现有一些记录:
2021年1月第一次开P7长途回安徽的记录。(参考原贴)
室温0到9度,全程大部分是高速,空调自动。
表显能耗是17到18kwh百公里,wltp折扣(满电576km)在7.4折到7.8折左右。
在2021年2月返程的时候。(参考原贴)
室温20到25度,也是全程大部分高速,空调自动。
表显能耗13.9到14.3kwh百公里,wltp折扣在9折以上甚至第二段超过了1:1!
三年后如何呢,看看最近的记录:
11月4日充到100%,wltp576公里,11月5日长途,用到剩余wltp97公里,全程大部分高速,室温25到30度左右,空调自动制冷。
实际跑了364.2公里,表显能耗16.7kwh百公里,wltp折扣7.6折。


今年的冬季还没到,不过从最近一次长途的记录来看,25度到30度的室温表现,只能说勉强打平了刚提车时候的冬季的表现,那么按照经验,冬季表现只会更低。
在第二年统计中,记录了一次室温降到9度到13度的折扣记录,热空调下,折扣来到了6.6折。相比于刚提车的冬季7折以上,续航水平还是下降了不少的。

电池衰减观察:

今年的3000度免费电用完之后,我充了个特来电的会员,因为家里附近特来电比较多。
在会员权益里,我发现了有一个电池健康度监测的服务,就是以最近的特来电充电桩的充电数据,来测算电池包的健康状况,包括电压一致性、容量、温度一致性等等的衡量标准。


在容量上,测算结果是我的电池包剩余容量,只有84%了,也就是说衰减了高达16%。


于是为了以仅有的手段验证这个数值,我又在特来电上进行了几次快充,梳理了soc的变化,以及实际冲进去的度数。具体可以参考原来有个帖子统计的数据。结论就是,算上充电桩的热损耗以及不同soc电量的虚实程度的话,这个84%的数值是有参考价值的。
为什么短短3年10万公里就会产生这么大的衰减程度?很多大佬都觉得这种循环次数应该远远不至于。于是海外充电桩建设专业大佬兵哥给我的建议是,猜测是不是有可能你快充用多了,锂离子活性少了。让我把电用到10%以下之后,慢充充满两次,看看效果如何,是不是能改善这个容量表现。
于是,我先后进行了两次这个过程,汇报下数据:
10月28日,用车到剩余11%电量,去门口慢充,充到100%,桩端显示充电量为70.9度。按照慢充一般效率91%来算,实际冲进去电量是64.5度,反算满电就是72.5度容量。


11月4日,用车到剩余5%电量,慢充到100%,桩端显示充电量为75.6度,实际冲进去是68.8度,反算满电就是72.4度容量。


那么按照标称满电80.9度来计算,我现在的剩余容量应该是89.6%。比特来电监测的还是好一些的,但也确实衰减了不少。
于是在慢充之后,我又恢复了正常的快充节奏,数据统计如下:
11月11日,从15%充到90%,桩端显示充了54.629度,反算满电72.8度;
11月13日,从24%充到90%,桩端显示充了45.527度,反算满电68.98度;
11月19日,从20%充到90%,桩端显示充了49.544度,反算满电70.78度。
比较下慢充之前的数据:
10月8日,从8%充到90%,桩端显示充了57.585度,反算满电70.225度;
10月22日,从21%充到90%,桩端显示充了47.522度,反算满电68.87度;
10月25日,从15%充到90%,桩端显示充了53.368度,反算满电71.157度。
结论就是并没有什么改善,还是一模一样。不过从数据看,0%到20%的电量比较实在,20%以上就比较虚,这可能是这个电池soc的特征吧。另外每一次快充对电量的反应,数字波动还是比较大的,猜测是充电电量其实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左右,这里我们消费者反正只能算到目前这个地步。
那么在之后我去进行了10万公里的保养,我要求厂家能给我测一下电池的衰减度。店里面给我的回复是健康度95%,这个数值明显不符合我的用车数据。于是我进一步问了下,这个健康度到底代表什么,是不是衰减度?回答说不是的,这个是一个综合的指标,衰减度要专门的仪器测,目前店里还测不了,可以帮忙先问问总部。



所以以上就是三年十万公里对于电池衰减的观察和数据统计,综合来看剩余电量应该是在85%到90%之间(这是乐观的测算,因为快充应该也是有热损耗的,不是显示多少就充进去多少)。按照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31484-2015,以实验充放电速率循环1000次,放电容量应不低于初始容量的80%,这个实验充放电速率比我们日常用车的速度是快的多的。那么1000次按照满电跑400公里来算,就是40万公里不低于80%,当然这里没有考虑进去日历衰减(时间)。我10万公里可能离得还比较远,但是电池已经衰减到90%以下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撑不到40万公里就可能掉到80%以下呢?
这个是不一定的,电池的衰减并不是线性的过程,有可能是先快速衰减到一个值,然后在这个值上稳定很久。可能我10万公里衰减了这么多,但是到20万公里还是这么多。另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电池soc计算的复杂程度,其实soc都是估算出来的,难免不能完整地反应所有情况下电池的真实状况。
所以我的实际体验数据,仅供大家参考,不是绝对的标准。另外提醒大家,这个1000次循环80%以上仅仅是国家推荐性标准,严格来说是没有强制力的。小鹏的质保政策是电池衰减到70%才会触发质保,这个使用的周期应该说还是会更长的。
至于如何评价这个电池的表现,我只能说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但是我理解这个结论,好坏我不好评价,我只是客观把我体验的数据展示给大家,大家自行评判。

充电观察:

我们车主关心的主要是充电量和充电速度。
关于充电量的表现,其实上个部分已经展示过了,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在第一年用车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充电量突然变虚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某次ota之前,比如刚提车的一段时间,充电是非常实在的,基本上能做到超过这段soc按照比例计算的标称电量。


但是在某次ota之后,这个就无法超过了,而且是经常表现在一个稳定的区间,虚个大概9.3折。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电池的突然衰减,也可能是其他。
具体的记录可以参考我第一年统计的表格,因为电池的评价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也不发表个人的看法,数据仅供大家参考。至于其他车企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我也不敢保证。
充电速度我平时很少记录,我只算个大概。基本上是wltp100充到500,大约40分钟到50分钟。最高充电功率现在就是常年70多kw,原来有没有更高我是真的不记得了,我翻了下以前的一些记录,可能峰值功率有时候可以超过或者达到80kw。和现在的70多kw峰值相比,我觉得肯定是减少了,但是差距不大,反应在补能的时间上也差距不大。基本上我长途的节奏,就是从90%开个300公里左右,然后从wltp100左右充到90%,大概要40到50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我认识一些586续航还有480续航版本的车主,他们反馈他们的充电峰值功率是可以达到过90kw甚至100kw的,他们的电量更少,但是充电功率更高,这个原因不明。我猜测是不是811配方的稳定性不太好,需要严格限制功率来保证电池的温度?

电驱状态:

电机功率和零百这些没有具体测算过,由于标准模式的动力对我来说已经是过剩了,所以就算有衰减我也觉得够了,因此不多做评价。
2022年的秋冬季开始,在时速到60到80区间,会明显听到电机的高频啸叫声,然后在天气转暖后这个现象变弱,有好转。然后大概在今年的春天开始,电机的啸叫就变成常态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个啸叫大概是什么感觉呢,就是从后面传来的口哨声。
于是在保养的时候,送到了店里检查,那么结论就是需要换电机,目前还在更换中,说是新的电驱系统有一些改进,在加班帮我写软件。具体的表现怎么样,等我拿到车后续再来测评。
那么电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噪音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参考了知乎一些大佬的文章比如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499226,然后也问了伯哥的一些看法。
初步的结论就是电驱系统,电机本身是不太容易发生噪音的,主要问题在于电驱系统的一些机械结构,比如减速齿轮磨损、转动机构(齿轮、转子)的轴承磨损变形等等。导致这些发生的原因也很复杂,除了机械设计、材料上的原因之外,伯哥认为和驾驶性标定也有很强的关联。具体怎么影响的说实话个人没有完全看懂,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伯哥的文字。那么伯哥的建议就是,如果你想让你的电机噪音来的晚一点,那么动力输出推荐运动模式,能量回收推荐越小越好。这个观点,给各位参考。

轮毂和轮胎:

在行驶了将近7万公里左右,原厂米其林的轮胎磨损得差不多了,发现在高速上已经有点飘了。于是更换了国产的朝阳轮胎,目前这个轮胎也开了3万多公里,这里做一个评价。


在刚刚更换的时候,轮胎的生涩感很强,大约跑了1000公里左右,这个生涩感消失,可能磨损了一段时间达到了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个时候轮胎的表现是最好的,静音、抓地力都非常棒。
但是在行驶了2万多公里之后,轮胎的状态开始下滑,胎噪变大,抓地力开始信心不足。在原厂轮毂的时候,高速到130左右前轮会有明显抖动的感觉,在保养的时候做了动平衡但也未有改善。
目前轮胎的磨损状态还很好,耐用性没问题,目测应该还能再开4万公里左右。
在9万公里保养的时候,发现了后轮毂有轻微变形的状况,但是店里给的建议是不影响驾驶安全,可以继续开。但最终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在双十一更换了旋压轮毂,变帅的同时能感觉到新轮毂要更轻,开起来动态会有更灵活的感觉。另外新轮毂重新做了动平衡之后,高速130的抖动现在减缓了很多,车身姿态也稳了很多。对续航没有什么帮助,轮胎的抓地信心也没有改善。


个人的体感来说,朝阳轮胎前2万公里表现很惊艳,2万公里后的基础耐磨性和纵向的抓地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横向过弯的抓地力表现不太理想,出现过一次洒水路段低速过弯后轮打滑的现象,车辆险些失控。然后胎噪也有变大的趋势。我个人打算后面换回一些主流品牌,看看他们表现是不是也是这样。
原厂的米其林ps4这个就不多做评价了,抓地力非常强,但是耐磨性一塌糊涂,然后胎噪一塌糊涂。日常用车追求安静舒适耐用的话,建议还是换成舒适取向的轮胎比较好。

底盘:

9万公里保养的时候,做了四轮定位,发现前轮前束角确实歪了,做了矫正。
前束角矫正后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底盘变稳了,后轮的弹跳变少了。底盘系统就是这么的牵一发动全身。
接下来说说我的个人体感:
刚提车的时候,悬架隔绝感很强,对于轻微颠簸路面的处理非常高级,底盘很整。但是减速带和大的颠簸,后轮就会非常晃,就像坐轿子。
大概半年左右,开始感觉到底盘有一些松散,细微颠簸路面的路感越来越强,轻微颠簸路面的晃动也变多了。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
于是我企图通过调解胎压,来改善这种晃动感,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范围内,我热胎前2.6后2.9的胎压,发现对晃动有抑制,车身姿态变稳定,虽然路感还是强。
在4轮定位之后,发现车身晃动改善,胎压改为标准胎压也不影响,所以猜测原来长期的晃动感,是四轮定位出了问题。
但是刚提车的隔绝感,后面再也没有回来过,胎压打低也没有原来那种感觉了。现在的状态就是路感清晰,过颠簸就是Duang Duang地两声。
个人的使用建议就是,胎压稍微打高一些,可以在冷胎时候打到2.6 2.8,较硬的轮胎能抑制车身晃动,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代价就是更颠了(本来就颠,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
另外如果发现底盘有明显的松散或者其它问题,建议首先去做一个四轮定位。

智能驾驶:

智驾总里程4万公里,NGP使用了3万8千公里,lcc使用了1800多公里。我在城区几乎不会使用lcc,因为觉得没必要。


我支持技术的发展,但我依然坚持有一个好用的lcc就足以解决很多辅助驾驶的需求。
小鹏的ngp是个非常棒的功能,解决了很多时候我的驾驶疲劳的问题。当然在ngp从推送到现在,我也遇到过几次安全问题。作为依赖高精地图和定位的方案,原先碰到过的定位偏移和错图的问题,现在都得到了解决。现在高速ngp,不能说是一个很先进的智驾方案,但是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稳的状态,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碰到突发的、意料之外的状况了,现在非常地相信它。


所以真正决定智能驾驶使用体验的,是稳定性,是你在你能力范围内,是不是不会出错。一个及其稳定、好用的lcc,我认为是可以四两拨千斤的。

智能座舱和空调:

语音相比于刚提车,识别范围和准确度略有下降,原因不明。就是有的地址你说得很清楚,但是车机还是会识别成别的地址,这在刚提车是不存在的。我印象中,我只要轻声说出地址的全名,车机就能准确识别,这一点在当初震惊了车上的同学。
车机没有明显的卡顿,个人感觉和原来没有区别,这也是小鹏做得非常好的地方,使用体感甚至吊打了很多市面上的8155。
在9万公里之后,空调出风口出现了故障。主驾右侧出风口无法调解角度,然后一段时间后不出风;副驾出风口完全不出风。这两点都在10万公里的保养中解决了。
智能座舱现在有了一些自定义的内容,好评。我常用的就是上车自动360和插枪关大灯(但充一会又自己开了)。
仪表盘现在支持红绿灯识别,但是识别没联系上任何提示,这个功能就显得很鸡肋,而且识别精度不够,不能区分左拐还是直行灯,然后有时候会把前车尾灯识别成红灯,有待ota。
这导致车机导航现在不如手机高德导航的功能完备,高德导航已经可以红绿灯提示了。
所以我现在有个手机架,时不时体验下高德新功能还是挺好玩的。

内饰和异响:

三年了,米色内饰没怎么脏,这个大家不用担心。如果被蚊子咬了身上抓破了,记得把血迹及时清理掉。除了这种蛋白质污渍,其他污渍都能很容易擦掉。
提车时贴得玻璃膜没有任何变化,可以继续用。
左侧门板不定时有异响,就是哪里松动的嗝嗝的声音,响的时候你把手按上去就不响了,松开就响。因为是不定时的有时候试不出来,就算了一直没弄过。
左后侧音响,在天热的时候,偶发滋滋的声音,也是因为不定时有,也一直没弄。
其他没有啥缺陷。
座椅不舒服的问题之前用电动腰托撑了一段时间,现在是用了块腰垫,彻底解决所有问题。

小电瓶:

去年10月因为小电瓶馈电了,在路边无法启动车辆,救援了三个小时才搭电成功。小电瓶馈电但是没有任何提示,尤其是在刚刚保养之后也没有任何提示,这对我来说是不应该发生在新势力身上的。


最终我自费500多元换了小电瓶,再也没开过邵兵模式,关掉了行车记录仪的24小时监控,看能不能撑过小电瓶的质保期限也就是1年2万公里。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努力,10万公里保养,再次换了小电瓶,自费500多。这次是终于把小电瓶的健康度纳入了保养范围,避免了再次扔在路边的可能。经过检查,哪怕我关了那么多东西,小电瓶在1年之后还是快不行了。

总结:

3年了,至今我还能回忆起第一次用自动泊车时候的激动,第一次用ngp的刺激感,第一次看到车时候惊呼太帅了。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心态买的车,我当时真的是打算买一辆车陪自己十年,毕竟落地快30万的东西,自己并没有2年就加钱换新车的富裕。所以最关心的,倒不是说这个车现在是不是功能落后了,而是关心原来的状态还能保持多久。


现在都是激光雷达、800v、orin的时代,对我来说城区智能驾驶确实很酷,但是老ngp也确实足以解决我的实用问题。800v碳化硅带来的低能耗高充电速度,是让我非常非常羡慕的,但老P7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就恰好卡在“够用”“能用”的程度。我想这就是老P7的性格,不是每个点都出彩,但是菜又没菜到突破底线。


大家最关心的电池衰减,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失望的,无论是真的衰减,还是为了安全限制了一些电量,本质来说都是当时技术背景下的现实。现在很多长续航电池也不用811配方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既然选择了,也是愿赌服输,我是个律师,自然知道一笔买卖一口价的道理。所以我从来不会去所谓的维权,去争取所谓的4.0。我在第一年的总结中最后写到“希望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3到5年后能很便宜地换个新电池”。现在电池技术确实发展了,电池的价格也下去了,但是自己想象中的灵活换电池,却没有出现。


希望后面不会进一步衰减了,现在的电量续航也是够用的。电机的异响问题,我想经过升级是不是会有解决。至于悬架这些,本来就是新势力的劣势,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而且现在的状态也没有差到就没法忍受,起码没有任何安全问题。
如果你现在想买一个能开十年的电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我结合自己的体验,给一些小建议:
1、800v碳化硅,低能耗和充电速度的提升,会让你实际使用中会不那么在乎衰减,以我的衰减度为例,如果我现在能用60度电,以现在G6的能耗水平,也能开400大几绰绰有余;
2、注意电池配方,我没有严谨的论证,不过和586版本的车友讨论过,他的续航和我实际差不多,所以他的衰减应该不高。现在主流的电池也已经都是523配方了,大家无需过于担心;
3、电驱系统这个,真的很难说,大厂其实也不一定就做得很好(比如奔驰eqc)。其实现在的测评也基本没有把这部分纳入考虑,目前我对这些的知识也还在学习中。总而言之,一些厂商在这方面耐久性验证做得比较好,如果在乎的话,可以选择这一类的产品。具体可以参考我和伯哥做过的驾驶性评测播客;
4、底盘、悬架的体验一致性,这个毫无疑问是传统大厂的强项,如果很在乎的话可以暂时不考虑新势力。当然,一切还是以自己的体验为准,新势力里面也有调教调得好的(比如P5,我是认真的);
5、电池不是越大越好,电池越大车重越重,悬架的负担就越大,但是实际续航的提升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在选车的时候,建议大家综合考虑车重和续航这两个参数,在良好的热管理加持下,其实60度到70度电,以现在能做到的能耗水平,就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的出行了。更轻的车重,也能带来更好的动态表现。

最后

老P7很招猫子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