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___公里用车报告#
经过半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完成了P5(550E)单程1700公里的自驾,下面就分享下这来回3400公里电车自驾的感受。
本次自驾路线是:上海—浙江德清—甘肃庆阳,全程1700公里,去程共计耗时24小时(气温在-3°至5°之间),回程共计消耗20.5小时(气温在10°至17°之间)。
出发前做了一次20000公里的保养,检查下电池、空调等。
空调:温度20°、风量1挡、外循环。
2个人,外加较重的后备箱行李。
行程共计花费电费:700左右,折算每公里2毛左右。
先总结下感受:
优点:
1、P5全程无任何故障,无论是机械故障还是充电故障都没有,这点非常重要,P5的质量值得肯定;
2、沿途全程服务区充电,在30%-80%之间的充电功率基本能稳定在40KW以上,还算能接受,但超过80%就会越来越低;
3、虽然没有NGP,但是ACC/LCC全程表现可以打90分以上,尤其是夜间使用可以极大减少驾驶人员疲劳,总结就是很香。
缺点:
1、P5的NVH做的确实太差,高速行驶后尤其是胎噪极为明显,甚至在有些路面质量不高的高速一度吵得我耳朵嗡嗡响,希望下一代车型能够改善;
2、P5的座椅海绵填充还是太薄,尤其是长途驾驶,坐的屁股疼;
3、ACC/LCC在遇到隔壁车道有大车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误识别,将旁边大车识别为跨车道行驶,从而采取紧急制动(晚上出现的频率会更高),这点还是有点危险的,尤其是后面有车跟的比较近的时候会造成追尾风险;
4、ACC/LCC在曲率稍微大一点的转弯会自动降速,限速100的高速路会直接降低为80以下通过,但其实这弯道110通过完全没有问题,这点希望在算法上再优化;
5、早上迎着太阳行驶的时候,车内摄像头对戴着墨镜的眼睛频繁误识别,提醒关注路况,但实际上一直看着前面的,(因为这个问题智驾分还被扣了),怀疑是墨镜的反光对摄像头的识别造成干扰,所以最后干脆关闭车内摄像头;
6、胎压监测校准无法在高速行驶时完成,中途感觉胎压有点低,在服务区给轮胎充了点气,点了校准胎压,但在随后的2小时多的高速行驶中都没有完成校准,直到下个服务区锁车后才完成,这点还是可以优化下;
7、ACC/LCC在连续行驶30公里左右(中途无任何人工介入)后会自动退出,不知道就是这么设计的还是什么原因。
下面说说这次出行过程中的一些充电细节感受
1、充电体验:
(去程充电8次,回程充电8次,因为是错峰出行,所以没有遇到充电桩排队的情况,而且80%以上的充电时候只有我一辆车)
本次规划是行驶200公里左右进行一次补能,考虑到气温较低,并且为了以防万一充不进电,基本上每次充电预留了100公里左右的电量。去程每次基本上冲到390-400(WLTP)之间,每次充电耗时在50分钟左右,行驶能耗表显17.5-18之间,WLTP模式下续航达成率大概为65%-68%;回程由于海拔逐渐降低,并且气温相对较高,行驶表现能耗在15左右,所以每次充电基本从100充到350左右,耗时30分钟左右(上个厕所、吃口东西、或者打把游戏基本就满了,几乎不用专门等时间),可满足200公里左右高速行驶,WLTP模式下续航达成率大概在80%左右。(行驶速度基本在110-120)
2、高速充电桩:
因为走的高速是G40,所以沿途除了用国网的充电桩之外,还用了很多次蔚来的充电桩,不得不说蔚来的充电网络布局还是牛逼,我去充电的很多服务区都有蔚来换电站,想想如果是开的蔚来,可能通行效率更加高。
国网的桩有的标120KW,有的60KW,但是使用感觉差不多,当电池温度上去后,基本上都能达到60KW左右的峰值充电功率,电流最高能达到170A,平均都在120-140之间,全程都没有遇到坏桩或者充不进的情况。
3、充电攻略:
本次出行主要使用“加电”APP和“e充电”APP。
“加电”APP可以开通免密支付,先用后付,不用预充值,比较好用,除了用蔚来的充电桩之外,大多国网的桩都可以直接扫码使用;
“e充电”APP就用来扫国网的桩,但是要预充值,所以稍微有点麻烦,但是它能显示的信息比较多,包括电池温度等。
就先聊这些,如果有长途出行的鹏友有什么疑问或者经验可以留言,大家一起探讨。
个人经验:长途出行可以适当增大胎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虽然舒适性会差了点,但考虑到安全因素,防止爆胎,我将胎压打到了2.6左右,行驶后达到2.7-2.8左右。
最终结论就是电车出行只要错峰,使用体验一点不比油车差。